作为一个晋城人,我对我们城市的铁壶产业有着深刻的了解。泽州铁壶是近年来晋城文创产业的一款代表性商品,它具备两个基本属性:第一,保质期长,第二,适合长途运输。
晋商纵横天下的最初,经销的主要商品是汾酒、陈醋、铁器、丝绸和茶叶。这些商品都具备两个
泽州铁壶、沁水蜂蜜和泽州小米也具备这样的基本属性。但是,使用周期长的产品对于厂家来说非常不利。因此,泽州铁壶很贵:少则几百,多则几千。
然而,我认为泽州铁壶很难发展成一个真正的产业。一件事能形成产业,需要有上下游,需要有产业链,需要有许多人依附于这个产业获利。把铁壶这件事分成四个环节:原材料、设计、制造和销售。把任意一个环节拿出来,都能做成一番事业,这件事才能做成一个产业。
现代铁壶的始创者是日本,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铁壶,是向日本学习的成果。即便在晋城人的记忆中,关于铁壶,是那种在炉火旁开水的大茶罐。没有现代如此精美的小巧的铁壶。
现在,我们要拿原材料、设计、制造和销售这四个环节说事。总有有一个环节做到中国最好或者中国最大,铁壶才有资格成为晋城的一门产业。晋城是不是铁壶的原材料基地?晋城是不是铁壶的设计基地?晋城是不是铁壶的制造基地?晋城是否掌握了铁壶的销售网络?
三星模式,苹果模式,富士康模式,京东模式,泽州铁壶要学习哪一个?
三星模式,是从开矿、设计师、开制造工厂,开经销门店一条龙的全产业链。苹果模式,是输出品牌、设计、管理方式,你们都按我的标准生产铁壶,我统一销售。
富士康模式,是你们把设计图拿过来,我给你们组织生产铁壶,市面上的不管什么品牌的铁壶都是我做的。
京东模式,是我建立平台、销售渠道,全国的铁壶都是通过我卖出去的。
不管哪个模式,能学到手,都能把泽州铁壶做成产业。三星模式是最难学的。苹果模式可能最适合泽州铁壶。富士康模式,浙江永康更有优势。京东模式,古代的晋商或许能做到,当下的山西人做不到。
我们现在说泽州铁壶的时候,更多说的其实是它的文化底蕴,它是山西铁文化的一个当代符号。若论铁壶的规模化生产,晋城比不上浙江永康。
只有规模化生产,才能降低产品成本,才能提升市场占有率。晋城之前的许多产品,比如晋园山楂奶,比如彤康山楂酒,都是因为规模太小,售价高,又缺乏品牌影响力,很难真正占领市场。慢慢就自然死亡了。
铁壶是轻奢品,维持它的高价,需要赋能。需要注入文化元素,需要和名人、明星发生关系。成本的增加会让铁壶越来越演化成一个小众产品。成为老板寄托情怀的物件。
泽州铁壶要成为一个产业,需要现有的相府一品、晋韵堂、晋艺坊充分差异化发展。要探索建立二线品牌,探索规模化生产日常用品。做一个高端品牌,也同时运作一个中低端品牌。不要用一个品牌做系列产品,而要用不同的品牌去运作不同档次的产品。
晋商去福建武夷山采了茶,贩运到俄罗斯的恰克图,是完美的资源整合。收购茶山,是对产业链的延伸控制。一头控制生产,一头控制销售,自建物流体系。古代晋商的做法对于做泽州铁壶也有许多有益的启示。
制造业产能过剩,生产铁壶对于五金厂家来说不是难题。铁壶这件事的主要难题是:卖给谁?如何高价卖出去?
如果不能破解这样的难题,充其量也就只是一个手工作坊,而不是一个现代化的企业,更不可能形成晋城的优势产业。沁水蜂蜜和泽州小米的问题,有机会再另行探讨。